书接上回:
奖励方案如果设计不当,真的可能酿成大祸,项羽的失败便是鲜明的例证。那么身为谋士的张良,又是怎样化解这场危机的呢?
作为本集团不可或缺的核心功臣,张良与萧何等人一起,成为了最早获得封赏的群体之一。刘邦对他的待遇格外优厚,破格允许他从齐地中自选三万户作为封邑。
那么,三万户到底意味着什么呢?
我们来做个对比:当时功臣榜首的萧何,最初封赏也不过八千户,经过多年累积加封,才涨到一万五千户,也不过是张良起始封邑规模的一半。
不过,关键的玄机藏在细节之中。
这三万户并非直接赐予,而是让张良“自选”,这其实是对人品和操守的一次考验。
张良自然极力推辞。作为心思细腻且重情重义的知识分子,他以情怀作掩护,向皇帝表明当年二人在留县初遇,是天命使然。若皇帝真要封赏,只求留县这块地方就足够,三万户实在过于丰厚,自己难以接受。这也正是他后世被称为“留侯”的缘由。
展开剩余86%当然,刘邦也不可能真的如此吝啬。经过一番推辞和礼节,最终定下了万户封邑。毕竟张良出身贵族门第,封邑数比同为功臣的萧何略胜一筹。
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范蠡曾这样提醒文种。
“狡兔死,良狗烹”也是韩信经常挂在嘴边的感叹。
但唯独张良,从未在这方面流露出任何情绪波动。功成名就后,他对外宣称人生已尽满足,愿意隐退红尘,随仙人赤松子游历四方,遂闭门苦修道家辟谷之术,企图修炼成仙。
然而,世事难静。张良虽心向出世,刘邦却依旧离不开他。平定叛乱、攻打马邑、重大人事任命,皇帝仍然频频召他商议。曾是一线参谋,如今变为二线顾问,张良的“软着陆”策略可谓高明,丝毫不显突兀。
他既不同于文种那般“功成不退即殒身”,也不像范蠡选择断然离去,终老不相往来。张良的隐退,既表达了态度,又顾及了皇帝的面子,同时保全了既得利益(被封万户侯),堪称智者之举。
仔细想来,从“黄石公”到“赤松子”,张良借用神仙名号护身绝非首次。史学家司马光曾质疑张良以理性明辨见称,怎会信奉神仙之说?但他也赞赏张良知进退,能借假托神仙避功名,体现了非凡的智慧。
然而,计划之外的是吕后突然找上门来。她派遣亲兄吕释之前往请教,如何确保亲子刘盈稳固太子之位。史书记载,张良对此十分犹豫,多次推辞无果,吕释之不得不“软硬兼施”,最终得到了著名的“留侯策”。
这“留侯策”主张以太子名义,谦逊礼敬,奉上珍贵礼物,邀请“商山四皓”四位隐士出山辅佐太子。具体过程史书未详,但参考吕释之对张良的软磨硬泡,想必四皓几位老先生也如张良一般,难以拒绝,只得出仕。
后来,刘邦“偶然”遇见太子刘盈身边的四皓,十分惊讶。自己身为天子,多年追寻四皓却始终不得其面,没想到竟然投向太子阵营。这四位长者皆为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,虽无直接威胁,却名声显赫,象征着民心向背,足以撼动政治局势。
用现代比喻,犹如哈佛招生时,有比尔·盖茨为你写推荐信,虽不能替你答题或付学费,但背书效应巨大。这四位隐士的加盟,无疑强化了太子的政治影响力。
换言之,既然连商山四皓都归附太子,刘邦便无心更换太子。张良的策略顺利奏效,但由此卷入宫廷纷争,最终被封为太子少傅,实际成了吕氏外戚集团的盟友。
想要隐居的张良和其家族,由此骑虎难下。那张良最终结局如何?他的家族又走向何方?
吕后执政期间,极力拉拢张良。晚年时,张良专心辟谷修炼,吕后亲自劝他饮食。史书白话记载是:
“人生如白驹过隙,转瞬即逝,何苦如此苦行?何必饿着自己呢?”
这番话出自昔日杀彭越、诛韩信、捉戚夫人做人彘的“女魔头”之口,听来却如邻家老太推心置腹的叮咛。面对这份诚意,张良性格虽矜持,却也难以拒绝,终究难以抽身。
吕后死后,陈平、周勃等功臣集团铲除吕氏势力,拥立汉文帝。三年后,张良之子张不疑因“大不敬”罪被削爵,张氏家族开始走下坡路。
这里值得玩味的是,《汉书》记载此事发生于吕后死后三年,而司马迁《史记》则说是五年。后世多以《汉书》为准。
张良为人谨慎低调,晚年闭门静修,家风可见一斑。但其去世不到十年,儿子即因“大不敬”失势,显然有些蹊跷,是否受吕氏牵连不得而知。
但有一点明确:当功臣集团与外戚集团争锋相对,旁人想超然物外几乎不可能。张良尴尬之处在于,作为六国旧贵族,他仍保持着一定的骨气和原则,善于筹谋却难以左右逢源、见风使舵。
反观同时代的叔孙通,先后效力秦二世、项梁、楚怀王、刘邦、刘盈等十余位主公,能面面俱到、左右逢源,史称“万金油”。张良则更像后世某些知识分子,难以割舍面子,虽挣扎于政治旋涡,终究还是绑在了吕氏这艘船上随波逐流。
佛教里,“贪、嗔、痴”被称为三毒,也是职场人心中大敌。
“贪”与“嗔”好理解:前者是对功名利禄的执念,后者是怨恨愤怒。张良不贪恋权势,舍得放下,汉高祖晚年连萧何都遭牢狱之灾,唯有张良依旧被尊宠,缘于他不贪权不争名。至于萧何入狱那档子事,另章细谈。
自黄石公指点后,张良形象仙风道骨,喜怒不形于色。他总结自己一生时说:
“封万户,位列侯,布衣之极,已足矣。”
可见他心怀感恩,心态平和,戒“嗔”做得极好。
但唯有“痴”,指的是执着和固执。职场中,这种执着有时被认可,有时却成负累。关键在于分辨执着的方向:是对未来努力,还是对沉没成本的迷恋。
沉没成本,是指已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时间、金钱、精力、情绪等,经济学强调此成本不应影响未来决策。但人们常因痴迷于沉没成本,误导决策,陷入“一错再错”。
最典型的例子是看电影遇烂片:二十分钟想走,却舍不得电影票钱,坚持看完无聊百分钟,错失逛街、阅读、休息等更有价值的时光。
沉没成本(票钱)无法回收,却因执着,导致后续时间浪费加剧。
同理,股市亏损是否卖出,恋情不满是否分手,职业发展是否跳槽等,均涉及沉没成本效应。很多人因舍不得“电影票钱”,最终迷失在无趣的剩余时间,错失更好机会。
张良在博浪沙之战后,前半生的努力和青春豪情,实质上成了沉没成本。
既然付出巨大,就必须继续吗?若如此,张良便失去在下邳潜心苦读的十年转型时光,无法成就后来的辉煌。
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。”张良跳出了这个陷阱,这是他的幸运,更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大成功。
职场上有人说“选择大于努力”,但不尽然。许多情况下,只有努力后才能获得选择权,机遇需果断把握或主动创造,坐等不可能成功。比如郦食其,善言辞而才能有限,终成辩士,难成“王者师”。
面对沉没成本,与其盲目坚持,不如果断放弃。这并非懈怠,而是及时止损。正如当年那个“刺客”张良所做。
摈弃“贪、嗔、痴”,张良几近完人。其人生轨迹:青年时快意江湖、行侠仗义;中年时谋略过人,为帝王师,实现改朝换代;晚年时隐退修炼,淡看世事,正是中国理想人生的极致体现。
当然,张良晚年被卷入宫廷纷争,也只能说明他毕竟是凡人,而非真正的仙人罢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